中國網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科學院院刊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范式探索
構建科技創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閎議】“錢班”模式點燃創新之火 鄭泉水院士談如何培養創新人才
揭示物質本質、宇宙起源、生命本質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三大科學難題。通過分析醫學科學領域面臨的困境可以發現,生命的本質和演化規律尚未得到系統揭示;而僅用可視化手段去觀察亞細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微觀靜態結構,無法了解生命的微觀動態過程。
2021-08-10 13:59
負責任數字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將開啟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數字經濟的技術經濟范式轉換本質,決定了它與傳統經濟在思維原則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也因此顯現出典型的兩面性:一方面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激活社會化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給大眾帶來更多福利;另一方面在工作、創新、市場和社會等領域產生大量的消極作用。
2021-08-10 14:45
智庫研究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智庫研究涉及多學科和多研究領域知識的綜合運用,其研究成果一經采用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我國智庫研究的發展要走上科學化的道路,需要以科學導向引導智庫研究從“軟科學”提升為“硬科學”——智庫科學。
我國已經成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目前正在接受基礎教育的青少年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所依靠的重要力量,是支撐中國創新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人才儲備。
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產生的深遠影響已在世界范圍內達成共識。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疊加之下,科學教育將如何發展成為教育?4.0?的重要議題。
大力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是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博得先機的重要保障。
2021-08-10 13:56
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傳遞給學習者確定性的知識,而在于讓他們學會把知識作為認知世界的方式,以應對世界的不確定性。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高質量發展,創新很重要,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柳工人”深切體會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
2021-08-06 09:17
6月5日,在河北春蕾3D打印產業園內,技術人員組裝調試3D打印設備。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6月5日,在河北盛世天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作人員調試機器人產品。
2021-06-08 10:09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懷柔區今年科技周活動依托懷柔科學城、中科院所等優質資源,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近年來懷柔地區科技發展成果。除了促進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外,我國同時也在加快完善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政策。
2021-05-28 09:06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國納米谷”納米智能技術科技園將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納米技術、芯片制造產業、5G運用融合發展示范園區,瞄準未來產業和“卡脖子”技術。
2021-05-27 10:53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的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領域發展,為新時代青年學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深空探測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驅動力之一,而處于萌芽階段的行星科學,則是推動我國向深空探測強國轉變的關鍵因素之一。
2021-05-27 13:50
近年來,美國限制芯片、計算光刻技術等新興高科技產品和技術的出口,對我國相關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造成巨大沖擊,也暴露了我國一些重要的產業鏈存在關鍵環節缺失的短板。
面向第四次產業革命,培養能夠實現“從0到1”范式突破的創新人才,并建立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不僅是關系到“兩個大局”如何破局的關鍵問題,更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百年大計甚至千年大計的重大命題。
希望通過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三種戰略路徑,實現以科技創新“雙循環”推動經濟“雙循環”,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及融入國際科技創新大格局提供宏觀戰略參考。
王志剛表示:“我們經常講到產業鏈、供應鏈有短板弱項,如果追蹤溯源,就是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2021-03-09 09:38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這一進程中,以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備受關注。什么是合格乃至優秀的創新型人才?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針對這些問題,《閎議》訪談節目組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鄭泉水。
2021-03-08 14:52
當前我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不高,中低等級占三分之二以上;耕地退化加劇,東北黑土有機質下降,南方紅黃壤酸化,北方土壤干旱鹽漬化,障礙退化耕地面積占比達40%。
2021-02-04 15:46
引領性創新人才和成果的不足問題尤為突出,這已成為當今中國科技發展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哲學對于解決這一難題會有所助益嗎?哲學能夠成為科技創新的“助產士”嗎?
2021-02-09 14:57
在薛瀾看來,一是要有創新實力,二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把力量聚集起來解決重大問題,這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擔當。中國越來越成為全世界矚目的創新人才聚集地,將會有更多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到中國尋找發展機會,形成良性循環,為中國未來發展做出貢獻。
2021-01-26 09:54
版權所有: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電話:86-10-88828000京ICP證040089號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京網文[2011]0252-085號